位置: 首页 > 资讯 > > 正文

姚勇被查,呼吁暂停比亚迪两款涉事车公告资质,发起专项调查|每日消息

2023-06-20 04:08:02 来源:智电汽车.

6月13日,中纪委国家监委驻工业和信息化部纪检监察组、普洱市监委发布消息,称工信部装备发展中心产品审查处处长姚勇涉嫌严重违法违纪,目前正在接受相关部门审查。据悉,姚勇所在的产品审查处是审核车企国标报告、负责汽车排放报告审核的部门,因此该事件迅速引起了消费者广泛讨论。

此前长城汽车向生态环境部、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、工业和信息化部递交举报材料,举报比亚迪秦(参数丨图片)PLUS DM-i、宋PLUS DM-i采用“常压油箱”,涉嫌整车蒸发污染物排放不达标。

“常压油箱”事涉产品认证、公告?


【资料图】

目前姚勇具体的违法违纪行为仍在调查中,与比亚迪是否有关联暂且不论,但比亚迪想要独善其身,不被舆论影响是很难的,因为比亚迪的产品想要获得进入市场的“资质”,必然就绕不过以下三大部门的认证——工信部、市场监督管理总局、生态环境部,这其实跟国内的汽车认证流程有关。

中国的汽车认证内容主要包括产品公告、强制性产品认证、环保公告几大类,分别对应上面提到的三部委。而根据国内相关法律规定,机动车必须要经过工信部公告、认证监强制性产品认证、生态环境部信息公开后方可生产、进口、销售、上牌,说到这里大家也该清楚长城汽车为何要向这几大部门举报了。

其中,想要登上工信部公告也需要经过多个流程,《公告》管理流程可简单的表述为:企业申报→中机车辆技术服务中心初审(确定检验方案,必要时与企业讨论后确定)→检测机构试验→上传检验报告→中机车辆技术服务中心技术审查(组织专家)→报工信部公示、批准、公布。

而新车想要顺利登上工信部公告,排放审核是个必不可少的环节,前面也提到,姚勇所在的产品审查处是审核车企国标报告、负责汽车排放报告审核的部门。如果比亚迪的两款涉事车型想要上市销售并正常上牌,就必须在姚勇这里通过审核,拿到“合格证明”。

而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也就是我们俗称的“3C认证”,它是中国政府为了保护消费者人身安全和国家安全、加强产品质量管理、依照法律法规实施的一种产品合格评定制度。产品审核通过后会列入认监委网站平台,可通过CCC证书编号或者厂家名称查询,认监委隶属于市场监督管理总局,具体的关系如下图。

除此之外,有发动机的车辆还需要在国家环保局平台申请环保认证,并出具《环保清单》。另外,北京上牌的车辆还需要在北京环保局的平台申请北京环保的认证,审核通过后才能在北京地区上牌。因为比亚迪两款涉事车型均为插电混动,也就是搭载了发动机的,所以也必须经过生态环境部的公告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关于环保的问题,此前国内并没有明文规定必须使用高压油箱,只不过,在最严的《国六法规》下,高压油箱是行业公认的最优解,比亚迪相当于是钻了这个空子,用别的办法规避掉了环保问题,而这个办法的“合规性”正是大家争论的焦点。

呼吁三部委展开联合专项调查,常压油箱是否合规该有定论

围绕“环保”问题,目前外界关于常压油箱是否合规的争论不休,既然事已至此,如果不给行业和消费者一个准确的答案,势必会人心惶惶,不利于行业的发展。

所以借此机会,我们也呼吁工信部、市场监督管理总局、生态环境部三部委联合行动,对相关事宜展开调查,给这件事情一个定论。整件事情的利害关系其实也很明显。

如果在此次事件中,比亚迪不存在违法行为,那就说明确实“真金不怕火炼”,有了官方的证明自然更能让外界信服,相信比亚迪在国内的市场地位会得到提升,消费者购买产品也会更放心;但如果确定这样的方式不合规,那么比亚迪或许要为此付出不小的代价,对于整个市场的影响也将是巨大的。

此前市场监管总局联合生态环境部制定并发布了《机动车排放召回管理规定》,规定将产品召回由原来的安全召回扩展至了排放召回,也就是说比亚迪需要按照规定召回此前销售的两款涉事车型——宋PLUS DM-i以及秦PLUS DM-i。

而两款车均为比亚迪旗下的销量担当,仅以2022年为例,宋PLUS DM-i的销量达到了388048台,秦PLUS DM-i全年销量也达到了188522台,也就是说光去年的产品就需要召回超过57万台车,如果加上之前的销量,这个数字是十分庞大的。

同时,工信部对于不是高压油箱的车型会取消相关的认证,生态环境部门对新车排放过检也需要时间,这些都会造成产品积压,而积压时间则会转变成市场销售压力,少卖一个月就少很多钱。

“壮士断腕以全质”。尽管市场影响巨大,但我们认为,在事情水落石出之前,还是应该暂停此前两款车型的公告资格。

新能源汽车要走的路还很长,不断修正补缺是必不可少的环节,不管怎么说,消除行业疑虑、解决消费者担忧才是新能源汽车长久稳定发展的关键,于情于理,我们认为采取下一步动作都是十分有必要的。

抄近路不可取,警惕行业内“劣币驱逐良币”

不管最终这件事情的结论如何,站在行业的角度,我们依旧想发表一些看法。

其实回到比亚迪“常压油箱”这件事情上来,虽然在外界看来,这是长城汽车与比亚迪两家企业之间的较量,但是本质上这背后牵扯的却是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未来。

如前面所说,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车企不能将其看作是一场“考试”,只要合格就行。此前比亚迪通过一纸专利和免费开放让舆论一边倒,但实际上比亚迪不仅有常压油箱的方案,也有高压油箱,没有一视同仁的原因就是为了应对不同的环保法规标准,这种“压线过关”的思路本身就有很明显的投机倒把成分,而我们是否真的需要这样的技术呢?

使用常压油箱在成本上要省1000元左右,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,但行业内依旧默认使用高压油箱,这就说明比亚迪的这项技术并没有得到认可。如果这件事情不了了之,其他企业自然会效仿,其更深远的影响则是,有了前车之鉴,类似的事件或许会更多,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的事情必然会愈演愈烈,而关于行业标准的界定问题将会变得越来越难。

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2023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表示,“环境安全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安全,汽车企业必须主动承担环境责任,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应该有所作为,不能回避,更不能走捷径、抄近路。”

我们认为这才是一个企业,尤其是行业龙头应有的认知与担当。无论何时,“行业标准”都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武器,它不应该成为企业的底线,这也是我们呼吁三部委展开调查,给这件事一个定论的初衷。

欲知平直,则必准绳;欲知方圆,则必规矩。

如今距离长城与比亚迪的事件已经过去很长时间,之所以迟迟没有得到回应,大家也很清楚,比亚迪作为消费者口中的“国货之光”,如果遭此重创,势必会给整个行业带来巨大的地震。

但产业发展,技术创新是根本,而在笔者看来,这类投机取巧的技术创新或许并不是我们所想要的结果。通过这件事,我们呼吁三部委对此展开调查并不是想争论谁对谁错,而是认为行业需要一个权威的答案,一个或许会影响未来国内汽车行业发展标准和方向的答案。
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