纳雍:“彝乡竹竿舞”舞出文化自信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,村庄越来越靓丽,群众越来越富裕,精神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。在纳雍县董地苗族彝族乡田坝村,就有一支民间彝族文化队伍,他们叫“彝路欢歌”团队,他们通过自编自排彝族舞蹈,带着群众演,跳给群众看,把一个个精彩的舞蹈跳进校园、跳进村寨。
走进田坝小学,悠扬的彝族舞曲传入耳畔,20余名学生穿着鲜艳的服饰,在十几根扎上彩带快速分合的竹竿间欢快地跳跃,竹竿的敲击声与学生的呐喊声融为一体,响彻校园。
田坝小学将本土“彝路欢歌”团队创作的“彝族竹竿舞”纳入课后服务教学计划和大课间活动。校长姜华领衔表演并亲自示范教学。
“田坝小学少数民族学生较多,其中苗族、彝族占比80%以上,学校以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理念,以彝族文化为特色,学生吃在学校,学在学校,乐在学校。目前,学校利用大课间和课后服务时间,组织学生跳乌蒙彝舞、竹竿舞,旨在传承彝族文化,强身健体,让每一位学生健康快乐成长。”田坝小学校长姜华说。
“脚注意抬高,手势要到位,注意笑容,音乐节拍要吻合。”彝路欢歌团队发起人姜奉杰耐心地指导学生排练新的竹竿舞。学生练习竹竿舞,刚开始只需熟记动作就可以了,但经过一年多的练习,姜奉杰不仅讲动作,而且讲动作寓意,让学生对彝族文化有更深的认识,确保表演的时候情绪与舞蹈更加契合。
“我平时喜欢唱歌跳舞,老师在课后服务时,教我们跳彝族竹竿舞、乌蒙欢歌,我很开心。”田坝小学三年级学生杨思宇开心地说。
在田坝村村委会院坝里,30余名身着民族服饰的村民正激情地跳跃着。持竿者坐、蹲、站,姿势变化多样。在有节奏、有规律的碰击声里,跳舞者在竹竿分合的瞬间敏捷地进退跳跃,潇洒自然地完成各种优美动作。
“彝路欢歌”成员顾仙会告诉记者,“彝路欢歌”团队成立于2018年,已从最初的10人发展到今天的40余人,团队参加过省、市、县各类大型文艺演出,平时排练内容主要有彝族酒礼、祭祀铃铛舞、竹竿舞、敬酒歌等。
据了解,“彝路欢歌”团队大多是当地村民,起初排练的是地方原生态舞蹈,后来创作了竹竿舞,吸引了许多村民加入。竹竿舞动作简单易学,对舞蹈功底要求不高,同时还可以通过舞蹈向外界展示地方彝族文化,增强大家的文化自信、民族自信,助推乡村文化振兴。
标签: